当前位置:首页 > 滚动 >  > 正文
全球智点|新加坡智库呼吁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发展可持续农业贸易
来源:百家号  时间:2023-03-02 09:29:12
字号:

编者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风险急剧上升。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搞竞合,争未来?谁来指南找北?世界各国智库各显神通,仰观俯察,深思熟虑,出谋划策。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特开辟全球智点卡片专栏,以极简方式提炼要点,全球智点,一卡在握。同时,也欢迎读者循例投稿,形成全球智点的爆炸式扩散效应。


【资料图】

标签:#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可持续

观点:大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农业发展有助于该地区国家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

背景:农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和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村地区人口比例高,农业发展和贸易对于大湄公河次区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农业是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基础产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区域出现城市人口向农村地区“逆向移居”现象,反映出农业发展重要性。另一方面,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国家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

内容:可持续农业成为新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对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认识不断提高,可持续性农业成为一种新的竞争形式。大湄公河次区域农民可以通过可持续农业实践,使其产品获得可持续性认证,从而以更高价格售出。可持续性农业也可以促进农业产品市场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部门韧性。

预见:中国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存在两个障碍。

一个障碍是非关税壁垒,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植物检疫要求。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技术性贸易和卫生植物检疫要求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另一个障碍在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热浪、干旱、洪水等灾害使当地粮食种植区和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农业部门也是气候变化的促成者。在全球范围内,仅农业部门就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4%。

建议: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贸易应构建统一标准体系并加强人才培养。

1. 改善跨境贸易环境:采用国际标准或双边或区域协定标准规范技术性贸易和卫生植物检疫要求。

2.注重人才培养:重视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增加人力资源。

3.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关系:利用环境多样化资源进行研发创新,鼓励私营部门向农民提供减缓气候变化技术咨询和培训。

来源:Jayant Menon和Elyssa Kaur Ludher等,《迈向湄公河具有韧性的农业价值链》,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2022年2月9日, https://fulcrum.sg/towards-resilient-agricultural-value-chains-in-the-mekong/

整理者:郭小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标签: 气候变化 农业发展 植物检疫 可持续农业